小胶质细胞在脑卒中后可起调节免疫和炎症反应的作用2023-12-12 08:59:06
脑类器官是一种由胚胎干细胞或诱导多能干细胞诱导产生的三维神经培养物,能够模拟人脑的结构和功能。随着脑类器官培养技术的不断优化,并与器官移植、基因编辑和类器官芯片等新兴技术相结合,产生了功能性血管结构和神经回路等复杂脑组织结构,为研究人类大脑发育和疾病提供了新方法、新思路。就脑类器官技术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阐述了其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以及在脑卒中建模和移植治疗中的进展。小胶质细胞在脑卒中后可起调节免疫和炎症反应的作用,从而可减轻脑损伤,有利于功能恢复。然而脑类器官中小胶质细胞的生成仍是一大难题,因此诱导脑类器官小胶质细胞分化可能成为未来脑类器官移植治疗脑卒中的研究重点。近些年随着对脑类器官研究的不断深入,进一步克服了构建脑类器官及其应用时存在的局限性。通过优化脑类器官的培养方法可减少异质性、降低成本、提高可重复性,并逐渐完善体外培养脑类器官的功能;与新兴技术结合促进了脑类器官的成熟、功能性血管网络的形成和神经回路的生成,并将其应用于疾病建模及在治疗神经系统疾病中显示出疗效。其中,构建脑卒中体外3D模型和在体移植脑类器官为研究新的治疗方法及药物疗效提供新方法新思路。但是,目前对脑类器官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关于如何建立脑类器官神经血管网络及免疫系统,进而精确模拟大脑动态微环境仍是一项挑战,同时,脑类器官的构建难度大、成本高,且不同批次构建的脑类器官之间存在异质性,导致脑类器官的构建难以再现和重复。今后仍需要不断完善脑类器官的构建方法来丰富其功能,进一步拓宽脑类器官的研究领域,推进脑类器官治疗疾病从实验室向临床的转换。
出自《脑类器官技术及在脑卒中治疗中的应用进展》作者孙可心,肖雨倩,万俊
.
下一篇: HOXAAS2在多种癌症中异常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