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过程中的耐受性是影响患者治疗的重要因素2023-12-08 09:11:43
泽布替尼组的房颤/房扑累积发生率较低(5.2%vs13.3%),但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发生率较高(29.3%vs24.4%),且感染率未升高(71.3%vs73.1%);此外与伊布替尼组相比,泽布替尼组导致治疗停止的事件相对少见(14.5%vs22.2%)。治疗过程中的耐受性是影响患者治疗的重要因素。如果有治疗指征,临床经验表明,阿卡替尼或泽布替尼可有效用于伊布替尼不耐受患者,且泽布替尼可用于伊布替尼或阿卡替尼不耐受患者。根据这些研究的结果,与伊布替尼相比,因为疗效和安全性的显著优势,众多数据支持泽布替尼、阿卡替尼作为初治CLL患者优选推荐的更加高效低毒的治疗选择。目前,针对无del和TP53突变患者,2023年NCCN指南针对于在一线治疗选择中,将泽布替尼从IIA类推荐提升至I类推荐,并建议如需要快速缓解,通常加入CD20单抗。
共价BTK抑制剂的耐药机制主要包括BTK抑制剂的结合位点Cys⁃481的获得性突变,及BTKLeu528Trp突变、PLCG2突变等,随着第二代测序技术的发展,导致耐药的其他相关机制逐渐呈现。非共价BTK抑制剂吡妥布替尼可逆性灭活克服了这一机制,已在既往接受过共价BTK抑制剂(100%)和维奈克拉(41%)治疗的复发性CLL患者中证实了吡妥布替尼的疗效,包括携带突变型C481S基因的患者中有50%-70%达到总体缓解,被列为二线用药。PI3K蛋白是BCR信号通路中驱动B细胞向淋巴结和骨髓迁移的重要成分,其在正常分化B细胞和单克隆B细胞上都有表达,可诱导细胞凋亡和抑制单克隆B细胞系/原发肿瘤细胞细胞系增殖,降低肿瘤细胞的生存能力。
出自《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治疗研究最新进展》作者张冉,辛然,窦立萍.
上一篇: 二代BTK抑制剂有更好的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