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 >

各类细胞具有不同的能量代谢特征2023-12-19 08:58:26

19世纪70年代,肠隐窝底部发现了肠隐窝基底柱状细胞,这是肠道干细胞的首次提出。Barker等发现CBCs高水平表达富含亮氨酸重复序列的G 蛋白偶联受体5基因,对表达Lgr5的CBCs的遗传谱系追踪表明,这些细胞在小鼠中具有长期的自我更新能力和多潜能,因而将 CBCs 定义为真正的肠道干细胞池。在肠隐窝内,不断分裂的干细胞产生祖细胞(过渡扩增细胞),并迅速增殖且向上移动,最终成为成熟的肠上皮细胞(肠内分泌细胞、潘氏细胞、杯状细胞等),干细胞持续分化维持上述细胞的更新。潘氏细胞在分化后向下迁移,在隐窝底部持续存在1个月或更长时间。在结构上,潘氏细胞与肠道干细胞相间分布,其可以分泌多种抗菌类物质(防御素、再生胰岛衍生蛋白3、溶菌酶等)抵御肠道微生物的入侵,还可产生多种信号因子,如表皮生长因子、Notch和Wnt配体,促进干细胞增殖和分化。肠道干细胞和潘氏细胞彼此相互协作,共同维持肠道稳态。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肠道干细胞及其分化的各类细胞具有不同的能量代谢特征。潘氏细胞更倾向于较高的糖酵解,潘氏细胞中的糖酵解提供乳酸以驱动并维持肠道干细胞中线粒体氧化磷酸化的增强,促进肠道干细胞的分化,抑制肠道干细胞的线粒体活性或抑制潘氏细胞的糖酵解强烈影响干细胞的功能。因此,线粒体相关的能量代谢变化也是影响肠道干细胞与潘氏细胞之间的交互作用的通道之一。炎症性肠病目前仍无治愈方法,但中医药对治疗该病有较好的疗效,同时,现已有较多研究验证了中医药在治疗上述疾病过程中对于线粒体及能量代谢调控的作用机制。基于线粒体功能及能量代谢探讨肠道干细胞与潘氏细胞的交互作用,并探索中医药基于该交互作用治疗炎症性肠病的可能靶点。
 
出自《基于线粒体功能及能量代谢探讨潘氏细胞与肠道干细胞的交互作用及中医药作用的可能靶点研究进展》作者罗国樑,张馨丹,唐太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