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 >

EVs可通过膜融合方式进入靶细胞2024-07-10 08:46:22

EVs与受体细胞接触后,触发下游信号通路或经受体细胞摄取发挥作用。靶细胞摄取EVs的机制主要包括膜融合和内吞作用。这两种机制可以单独或共同作用,从而确保EVs被靶细胞有效摄取和利用。EVs可通过与靶细胞膜上的胞外受体分子互作,进而发挥生理作用。在参与免疫功能和细胞凋亡过程调节时,EVs可通过与受体互作而发挥作用。树突状细胞产生的EVs通过与MHC互作,激活T淋巴细胞,进而发挥免疫调节作用。脐带血来源的EVs可通过膜表面的MHC-I、MHC-II和四跨膜蛋白刺激T细胞增殖,进而发挥抗肿瘤作用。

DC产生的EVs膜上可表达肿瘤坏死因子-α、Fas配体和TNF相关凋亡诱导配体等蛋白质分子,这些蛋白质分子可与肿瘤细胞表面的TNF-α受体相结合,进而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级联反应,促进肿瘤细胞凋亡。EVs的脂质膜与靶细胞膜的磷脂双分子层发生疏水融合,进而EVs进入靶细胞内。SNAREs和Rab蛋白可能在这一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EVs膜上的脂筏样结构域、整合素和黏附因子在EVs与靶细胞互作、黏附及内化等过程中发挥重要生理作用。EVs膜融合过程受pH值变化的影响。用质子泵抑制剂预处理以改变胞内pH值,可以抑制黑色素瘤细胞对EVs的摄取。干扰素诱导的跨膜蛋白可阻断EVs与受体细胞膜之间的膜融合,进而抑制EVs活性分子的释放。有研究发现,EVs表面含有较高水平的乳脂球表皮生长因子8,该分子能够与免疫细胞表面表达的整合素相结合,从而使EVs靶向至抗原呈递细胞(主要是DC细胞和巨噬细胞)。为了追踪EVs进入细胞的动态过程,利用罗丹明标记EVs,并与DC、骨髓基质细胞互作,结果发现,受体细胞膜有大量荧光存在,这证明了EVs可通过膜融合方式进入靶细胞。
 
出自《细胞外囊泡的靶细胞摄取机制及其在疾病诊疗中的应用》作者:黄宁宁,齐莉莉,王进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