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 >

EVs在生物体内扮演着重要角色2024-07-10 08:44:38

细胞外囊泡是分泌到胞外空间的双层脂质结构,包含与亲本细胞相似的生物活性成分,通常含有蛋白质、核苷酸、脂质和小分子代谢产物等。EVs平均直径40~1000nm,根据EVs的生物发生、释放途径、大小和功能可分为三种亚型:微囊泡、外泌体和凋亡小体。EVs在生物体内扮演着重要角色,作为天然的载体系统,能够将分子货物传递给受体细胞,从而参与细胞间通讯及免疫应答、抗原提呈、肿瘤发生等多种生理和病理过程。

近年来,EVs的生理功能、在疾病发生中的作用及其作为疾病诊疗递送载体的研究已成为热门。在其生理作用过程中,EVs与靶细胞互作、被靶细胞内化及在靶细胞中发挥作用的过程十分关键。本文主要针对EVs的摄取机制及其在疾病诊疗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EVs的产生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细胞膜首先向内凹陷形成杯状结构,细胞表面蛋白与细胞外环境相关的可溶性蛋白选择性包装,形成早期内体;早期内体转化为晚期分选内体后,在转运必需的内体分选复合体、Rab-GTPase家族和四跨膜蛋白等作用下形成多泡体向质膜转运并与质膜融合,促使EVs分泌到细胞外。ESCRT-0、ESCRT-I和ESCRT-II负责识别泛素化货物并将其加载到内体腔中;ESCRT-III蛋白经ESCRT-II激活后,募集辅助蛋白ALIX和VPS4,以协调多泡体中腔内囊泡的形成;四跨膜蛋白(如CD63)在EVs的形成、分泌、货物分选以及细胞间通讯中发挥着多方面的作用;RAS相关蛋白RAB27A、RAB27B则是质膜分泌EVs必需的。EVs上的跨膜蛋白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II类分子、四跨膜蛋白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与受体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来发挥作用。
 
出自《细胞外囊泡的靶细胞摄取机制及其在疾病诊疗中的应用》作者:黄宁宁,齐莉莉,王进波.